第229章 压轴之争_史上最强捡漏王
尘缘小说网 > 史上最强捡漏王 > 第229章 压轴之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29章 压轴之争

  这尊金佛之后自然在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再让罗非感兴趣了,乔欣挽着他和孙国栋站在一起三个人自然成了一个系的人,对于其他人绝对的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不过这个区别也是很现实的,自然是让人都避让一些,不过这三个人倒是不觉得什么,因为他们确实和这些人有点不太一样。

  “你们乔家的人是不是三观有些扭曲啊,送寿礼基本上不考虑什么对什么不对,一味的就是字追求昂贵,你看看你姑姑的这尊金佛才是送到了点子上。”

  “怎么说也要有点象征的寓意吧,大哥的乾隆题词也是和贺寿有关的,乔欣的景泰蓝孤本寿瓶这些好歹都和拜寿有关,其他的你看看纯粹就是在比拼谁的钱财多,真是无聊到极品了。你们乔家是不是就剩下钱可以讲了,就像刚才那个小子一样。”

  孙国栋的言语自然是不一样,出口依然是那么的犀利,不过对于乔欣来讲这个事情其实就是一个事实的东西,她不回避。

  “这个你倒是真的说对了,再乔家没有染指地产业之前,还是比较好的,从父亲这一代进军地产的时候,家族的味道就开始变化了,慢慢的除了钱什么都不重要了!”

  乔欣有点伤感毕竟自己也是其中的牺牲品,不过她倒是不生气,因为身边有自己选择的可以陪伴自己一生的人。

  “下面就是最后的压轴的东西了,去年你们不知道啊,这两家争夺的可真是厉害,最后基本上是一人一个亿,打平了,不知道今年会是什么样子!”

  不远的几个人瞥了一眼这边的乔欣,乔欣就当是没有听见,反正要这个东西的是父亲,自己只是联系了一下罗非而已。

  倒是旁边的孙国栋很奇怪的看了一眼旁边不断的在打电话的乔宋,今年他的父亲不在在国内,这个事情让他来办了,要是办砸了估计他老子会要了他的小命。

  那边果然乔悦天送上了一个锦盒,罗非的眼睛跳了一下,这个一眼就能看出来,木盒是用南海小叶紫檀木制作的,不说别的,就这一个盒子就价值五百万。

  由此看来这个乔悦天对这个事情是真的很上心了。

  康熙的正章来说是个非常有质量的东西,首先这个东西的没有任何的花哨,只是写着康熙的原名,印章的材质其实对于帝王来说并不重要。

  对寻常人来说,印章的价值取决于它的材质、工艺等方面。但对富有四海的皇帝而言,无论是檀香木,还是白玉,都不足为奇。

  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帝等人并不费笔墨描述“敬天勤民”玺的细节。他们所真正重视的乃是文字寓意,以及借此传达出来的治国思想和理念。

  正如乾隆帝所说:“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

  在君主专制的社会,皇帝注重“天人感应”,讲求“君权天授”。从登基即位,到治政理民,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上天的注视和监督。

  如果行为不当,必当引起天怒人怨,进而危及王朝的统治。尤其对于清朝来说,他们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本身就有点不够正统,所以更花力气来论证自身的合法性。

  一方面宣扬“敬天”,如清帝频繁到天坛祈年殿祭祀天神;另一方面则脚踏实地的“勤民”,施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通过这些,希望得到上天和百姓的合力支持。

  康雍乾三帝不仅相继铸造了“敬天勤民”玺用来自警,而且也时刻贯彻到了其治国实践中。

  例如,康熙三十六年京师发生了一次小地震,但康熙帝以为是自己行为有失,上天示警,便做出了深刻反省:“朕自临御以来,早夜孜孜,以敬天勤民为念,不敢少有逸豫。偶遇灾变,则尤悚然靡宁。今次地震,朕心不胜兢惕。”后来,雍正帝评述其父亲时,也说康熙帝在位六十余年,“敬天勤民。始终如一”。

  而雍正帝本人,在即位之初便把“敬天勤民”作为座右铭,正所谓“敬天勤民之心,时切于中,未尝有一时懈怠,此四海所知者”。

  后来又总结说:“总之为君为臣之道,只有敬天勤民二端。”相较父祖,乾隆帝进一步论述了敬天勤民的重要性,已达到“固无一时可释”、“未敢一息稍懈”的境界。

  康熙帝的“敬天勤民”玺,看似古朴不华,实则庄重珍贵。就像它的印文“敬天勤民”一样,浅显通俗的背后,实则是无穷的治理智慧。“敬天勤民”不是一句口号,唯有付诸实行,坚持不怠,才能确保统治稳固。这也正是这块康熙宝玺价值不菲的深层原因之所在。

  在康熙的这些印章里能被叫做正章的自然是带有本名的印章,这枚印章是盖在公文上的康熙御笔之宝六个字的印章。上面的六个小篆字为“康熙御笔之宝”清代制作,印面边长9.5厘米,高8.3厘米。该印玺是康熙帝御用玺,碧玉质,交龙钮,朱文玉箸篆”康熙御笔之宝”,是康熙皇帝年号玺中尺寸、体积最大者。

  作为罗非来说这个东西自然是没有什么只不过是一笑而已,可是对于其他人就不一样了,这枚印章由于消失了很久甚至一度曾经以为已经消失了。

  由于康熙帝“敬天勤民”玺一度流落失散,难见实物,所以以往对它的了解只能从文献得知。也正因此,产生了不小的误会。

  乾隆朝在整理清宫宝玺时,曾编过《康熙宝薮》和《乾隆宝薮》,分别记载康熙朝和当时的宝玺类目。

  不过,《康熙宝薮》中描述“敬天勤民”玺时,只简单记载了其印文和用途,至于材质、铸造等情况,则语焉不详。

  反倒是乾隆帝曾留下了一段珍贵文字。他在《敬天勤民宝四言诗》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敬天勤民”玺的流传和保存细节,如其所说:“皇祖御书钤用诸玺,皇考制箱以藏之,唯留是宝于外以钤用御书。

  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宝时亦留是宝于外,常钤用焉。是宝也,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且将垂之奕禩而无穷”。

  从乾隆帝的字面意思来看,康熙时确曾铸造“敬天勤民”玺,放在了议政的重要场所乾清宫中。雍正帝继位之后,将康熙时的其他宝玺都打包放在箱子里,唯独留下该玺,继续使用。

  直到乾隆朝,“敬天勤民”玺仍在沿用,也就是乾隆帝所说的三世而用。然而,宝玺研究专家郭福祥先生在故宫文物库房中曾发现过两方白玉质“敬天勤民”玺,一方完好,一方有所破损,均非档案中所载的康熙帝的檀香木“敬天勤民”玺。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对照这两件实物和前面提到的《乾隆宝薮》的记述,可以判定乾隆时也确实使用过白玉质的“敬天勤民”玺。

  据郭福祥先生考证,所谓雍正初年曾将康熙帝“敬天勤民”玺留在箱外,其实际情况应是,雍正帝将康熙时的檀香木宝玺放在了宝箱中,又单独铸造了一方白玉的“敬天勤民”玺,只不过放在了同样的位置——乾清宫。

  乾隆帝沿用该白玉玺,直到嘉庆初年,乾清宫大火将此玺烧损,即是今日留存的残破宝玺。于是,当时已为太上皇的乾隆帝下令再次铸造了一方“敬天勤民”玺。

  也就是说,此玺非彼玺,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都曾铸造过“敬天勤民”玺。只不过康熙帝的“敬天勤民”玺不见实物,加上乾隆帝的描述有含糊之处,进而造成了张冠李戴的情况。

  所以说,这个玉玺在康雍乾三个皇帝手里都曾经用过,至于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还真的需要当时这三位皇帝亲自来说明一下罢了。

  不过这枚玉玺造成的轰动自然是不用说说了,望着那盒子中玉玺的霸气的外形自然是让乔家的老爷子非常的动容。

  居然然老爷子本来抱恙的身体焕发出了氏族的精神对于这个情形人们自然也是很吃惊的,看来这次寿宴的压轴的东西绝对属于乔悦天了。

  请收藏本站:https://www.chenyuan9.com。尘缘小说网手机版:https://m.chenyuan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